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功成名就的将军形象,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无奈。
前四句用华丽画面展现将军的威风:军旗招展庆功宴,将军像大厨调鼎般运筹帷幄。他穿着华贵貂裘、佩着长绶带上朝,骑着骏马挎着雕弓巡视边疆。这些金灿灿的描写就像给将军拍了张定妆照,满是荣耀光环。
但后四句笔锋一转,像突然切换了黑白滤镜:这位高居庙堂的元老重臣,百姓却拿他没办法。这里藏着诗人的潜台词——看似光鲜的权贵,可能并不真正为民着想。最后以落魄文人扬雄自比,说只有自己像藤蔓丛中的隐士,独自怀抱着时代忧虑。形成权贵宴饮与寒士独卧的强烈对比。
全诗妙在用豪华排场反衬社会问题,像先用金粉刷墙再突然泼墨,让读者在视觉反差中感受到:那些表面风光的权贵,或许正是让百姓无奈的根源。而真正忧国忧民的人,反而被遗忘在角落。这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犀利。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