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杨忠悯公《谏马市》、《劾严嵩》二疏草稿真迹题后

短檠照几光明灭,展卷森森竖毛发。
草书蜿蜒龙蛇走,行间尽是忠臣血。
我昔读《明史》,最伤忠悯公。
少小杂牧竖,遭际如龙逢。
前疏激切论马市,后疏慷慨弹奸嵩。
内外贼,罪难掩。
立仗马,鸣不敢。
进谏何须獬豸冠,保身不借蚺蛇胆。
愁云惨雾泣鬼神,下笔那顾丞相嗔。
愤同当道埋轮使,勇过彤庭折槛人。
至今后嗣秘遗稿,三百年来尚完好。
《钤山堂集》费雕镌,零落人间有谁宝。
岂无孝子与慈孙,翻悔虚声灭不早。
公之诗文亦擅长,煌煌天语为褒扬。
即教此卷化乌有,千载大名在人口。
我观公书如公存,巫咸不用招忠魂。
论事岂同争坐位,运腕直肖颜平原。
肃衣再拜展私敬,为公纸墨亦堪庆。
寄语庸庸碌碌徒,此间不许题名姓(卷后题名者甚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观看明代忠臣杨继盛(谥号"忠悯")的两份奏折真迹后有感而作。全诗通过描写奏折字迹、追忆历史事件、对比奸臣文集等方式,热情歌颂了杨继盛的忠勇气节。

开篇用"短檠(油灯)照几"的场景描写,营造出肃穆氛围。看到奏折上如龙蛇般有力的草书字迹,诗人感觉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忠臣的热血。这里用"竖毛发"的生理反应,生动表现了内心的震撼。

中间部分用对比手法:将杨继盛比作古代忠臣龙逢,把严嵩文集《钤山堂集》的雕琢华美与无人珍视作对比。特别提到杨继盛像"埋轮使"(汉代张纲)和"折槛人"(汉代朱云)一样敢于直谏,连獬豸(神兽,象征公正)和蚺蛇胆(象征勇气)都不需要借助,凸显其与生俱来的正直品格。

结尾处诗人表达崇高敬意,说即使这卷真迹消失,杨继盛的名声也会永存。最后讽刺那些在真迹后题名的庸碌之徒,说他们不配与忠烈并列,强化了全诗的道德评判。

全诗语言形象生动,用"龙蛇走"形容书法,用"愁云惨雾"渲染悲壮氛围。通过今昔对比、忠奸对照等手法,使杨继盛刚正不阿的形象跃然纸上,传递出对忠义的礼赞和对奸佞的鞭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