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酬晓灯离暗室五首 其三

灯光照虚屋,雨影悬空壁。
一向檐下声,远来愁处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夜独处的场景,通过四个镜头传递出孤寂与忧愁。

开头"灯光照虚屋"像电影特写: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房间,灯光在墙上投下模糊的影子。"虚"字既写房屋的空旷,也暗示内心的空落。接着镜头转向墙壁,"雨影悬空壁"用动态的"悬"字让雨水的光影在墙上摇曳,仿佛有了生命。

后两句从视觉转到听觉。屋檐下的滴水声"一向"持续不断,但诗人却说这声音是"远来愁处滴",把物理距离和心理感受奇妙地融合——明明是耳边的滴水,却像从遥远的心愁处传来。这种通感手法让雨滴直接敲打在读者心坎上。

全诗妙在把普通的夜雨景象变成情感载体:空屋、灯影、雨声这些日常元素,经过诗人的情感滤镜,都成了孤独的代言人。我们每个人都能代入这种体验——在寂静的雨夜,那些细微的声响总会放大内心的情绪。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