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一个赶考书生清晨起床、匆忙上路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内心矛盾。
开头两句特别真实:书生既舍不得温暖的被窝,又放不下对家乡的思念,迷迷糊糊穿衣服都穿反了。这种起床时的挣扎感,现代人也能感同身受。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远处寺庙钟声和鸡鸣混在一起,油灯的光斜照在随身佩剑上。他拄着竹杖走过崎岖山路,在朦胧月光中闻着若有若无的梅花香。这些画面既有声音又有光影,还有气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点出主题:为了功名不得不奔波,把桥上的霜都踩化了。这里的"双关足"既指双脚赶路,也暗指被功名束缚的无奈。把霜比作可以"踏破"的桥板,这个比喻既新奇又带着苦涩。
全诗妙在把赶考这件严肃的事写得充满人情味。没有豪言壮语,而是通过系错衣扣、闻梅香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古代读书人光鲜背后的辛苦。那种对家乡的眷恋、对前路的迷茫,到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缪蟾
缪蟾,字升之,寿宁(今属福建)人。守愚子。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为武学教谕。事见明嘉靖《福宁州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