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裘购书歌呈吴乐园使君
富不羡惠文,翠羽值万千。贫不愿齐婴,狐裘三十年。
但愿囊中有钱樽有酒,鹔鹴典去事则传。国子先生乃不尔,生平嗜好唯书耳。
观乐能知四国风,碎琴直向五都市。五都市上车轮飙,瑰奇货员杂琼瑶。
缓辔客过垂紫绶,挥鞭人至贳金貂。金貂紫绶纷相妒,先生掉头不肯顾。
惟余南面书百城,独向北堂钞《四库》。朝来萧寺访遗编,牙签玉轴多佳镌。
中有四朝大手笔,欲购自顾腰无缠。慨然解裘典以易,如寒得衣复何惜。
署以郇公五色云,袭之和氏连城璧。连城璧重千黄金,《黄钟》《天吕》发高吟。
四代诗人不可作,先生振响还相寻。夜寒酒尽镫摇影,不知广文官自冷。
都讲三鳣从此升,使君五车南来骋。前年竹马迎罗浮,使君直踞四百三十二峰之上头。
手携金宋元明惊人句,上寄大小二石之高楼。楼高巍巍矗青天,金书玉简明霞笺。
使君不忍自怡悦,爰出长什播之万家春管弦。管弦到处多风雅,遂使三城讴五裤。
不知使君久耐寒,乃能衣被及天下。我欲适子馆,还余授子餐。
缁衣之好能改造,轻裘既典何时还。何时还,谁改造,鲛绡百幅为君报。
使君耸肩只苦吟,缊袍不耻从吾好。君不见即今圣人深垂裳,新裁《雅》《颂》颁太常。
使君慎勿名山藏,愿上山龙补衮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爱书如命的读书人,宁愿典当衣服也要买书的故事,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物质享受的蔑视。
开头用对比手法:不羡慕富人华贵的官帽(惠文冠)和值钱的翠羽装饰,也不羡慕穷人穿了三十年的破狐裘。只想要有钱买酒、能典当名贵衣服(鹔鹴裘)换书就满足。这里用两种极端例子反衬主人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中间重点描写"国子先生"(指爱书的读书人)的怪癖行为:他能从音乐中听出各地民风,却为了买书在闹市当街摔琴。市场上满是达官贵人(紫绶金貂象征权贵),他却只盯着书店。在寺庙发现珍贵古籍时,毫不犹豫用皮衣换书,就像寒冷时得到衣服一样满足。这里用夸张动作(碎琴)和反差场景(闹市vs书摊)突出他对书的痴迷。
后段转到"使君"(可能指官员朋友)的文人雅趣:这位官员不爱钱财爱诗句,把收藏的珍贵诗稿分享给百姓传唱。诗人调侃说"你光顾着吟诗不怕冷吗",实际是赞美他传播文化的功德。
结尾升华主题:现在皇帝重视文化("圣人垂裳"指治国),鼓励创作《雅》《颂》这样的经典。诗人劝使君别把好诗藏起来,应该像用龙纹补官服一样,用才华裨益国家。用"补衮章"比喻用文学才能服务社会,点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全诗妙在把"典衣买书"这件小事写得波澜壮阔:摔琴的戏剧性、闹市中专注淘书的画面感、分享诗稿的温暖感,最后上升到文化建设的使命感。用生活化比喻(如"如寒得衣"形容得书的喜悦)让深刻道理变得亲切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