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踏月行示同游邹孟阳张鲁生

灵岩脚下斜桥路,一路横拖山水去。秋风秋月几度来,风月关心旧游处。

穹窿欲尽湖山开,落日闪闪青烟来。虎山桥头山色闇,明月迟我犹徘徊。

凭桥东望遮山立,明月正向遮山出。遮山遮月不遮光,陆离宝气初离室。

须臾山尖露半弯,突兀捧出黄金盘。四山苍然一水白,玉刻桥梁银作栏。

吁嗟乎张生昔年与汝桥上行,虎山十年月再明。

同游几人复谁在,乡月照我空多情。吁嗟乎邹子,子今真见虎山矣,虎山烟月竟何似。

当年画出虎山时,桥上之人吾与汝。子兮子兮奈此良夜何,矶头夜深风露多。

游人欲归残酒醒,试听中流踏月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夜游虎山桥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银作栏")是写景。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虎山桥的夜景:斜桥、山水、秋风、秋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特别是描写月亮升起的过程非常精彩,从"山尖露半弯"到"捧出黄金盘",再到"四山苍然一水白",把月光照耀下山水的变幻写得活灵活现。

第二部分("吁嗟乎张生"到"吾与汝")是抒情。作者想起了十年前和张生一起游玩的场景,感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又对同游的邹子说,现在我们真的看到了虎山,和当年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既有对老朋友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相聚的珍惜。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是感慨。作者说这样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夜深露重,游人将归,但中流踏月的歌声还在回荡。这既是对美景的留恋,也暗含人生短暂的感叹。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写景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月光下景色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 情感真挚自然,既有对美景的赞叹,又有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的感慨。 3. 语言流畅优美,虽然写的是古代的事情,但表达的情感现代人也能感同身受。

诗中"风月关心旧游处"、"虎山十年月再明"等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