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秦淮河畔的闲适聚会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细腻情感。
前两句用燕子掠过柳枝、人影倒映水中的动态画面,巧妙点出聚会地点在临水的亭台楼阁。"镜里天"的比喻既写实(水面如镜映天空),又暗合主人"朱镜堂"的名字,显得格外巧妙。
中间四句生动展现夏日骤雨后的清凉惬意:河水涨到接近栏杆,雨雾像轻烟般飘散。人们摇着扇子驱散暑气,不远处别的游船上传来笙歌乐声。这里"贮"字用得别致,仿佛歌声能被船装起来带走。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一位不知名的歌女。她唱起《想夫怜》的曲子(唐代流行曲调),让热闹的聚会顿时染上淡淡哀愁。诗人没有直接写听众反应,但"双鬟"少女的歌声与前面欢乐场景形成的反差,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大场景的欢宴,推进到特写的歌女,最后定格在余音袅袅的惆怅中。通过"雨痕-笙歌-孤曲"的层层铺垫,把夏日聚会的热闹与人生聚散的无常完美融合,让人在品读中既感受到画面美,又体会到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