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松行
环秀山前环秀寺,碧瓦连云树凝翠。
中有苍松百十株,栽从前代经千载。
郁葱灵气鬼神扶,来往行人风雨避。
俄传州守符牒来,役使梓匠凌崔嵬。
长绳倒曳斤斧斫,势震岩谷声轰雷。
一朝山容顿憔悴,各材劫尽空徘徊。
老僧感事悲且怒,欲叩天阊无路诉。
吟成七字辇下传,太息山门景非故。
老鹤归来失旧巢,苍龙化去迷烟雾。
大吏闻之愕且嘻,霜威凛凛白简驰。
畀兹三尺无佚罚,昭灼天道谁能欺。
由来仁民兼爱物,所赖彰瘅公无私。
迩来吏道日益靡,剥民脂膏类如此。
松遭剪伐不自言,民苦呻吟孰为理。
茁葭应为咏周诗,束湿宁当追《汉史》。
中有苍松百十株,栽从前代经千载。
郁葱灵气鬼神扶,来往行人风雨避。
俄传州守符牒来,役使梓匠凌崔嵬。
长绳倒曳斤斧斫,势震岩谷声轰雷。
一朝山容顿憔悴,各材劫尽空徘徊。
老僧感事悲且怒,欲叩天阊无路诉。
吟成七字辇下传,太息山门景非故。
老鹤归来失旧巢,苍龙化去迷烟雾。
大吏闻之愕且嘻,霜威凛凛白简驰。
畀兹三尺无佚罚,昭灼天道谁能欺。
由来仁民兼爱物,所赖彰瘅公无私。
迩来吏道日益靡,剥民脂膏类如此。
松遭剪伐不自言,民苦呻吟孰为理。
茁葭应为咏周诗,束湿宁当追《汉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关于伐松的悲剧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
1. 背景设定:
诗中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山前寺庙,周围有许多茂盛的松树,这些松树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成为寺庙的一部分。这种环境不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也反映了古老的传承和自然之美。
2. 事件发生:
一个州的官员突然发布命令,要求砍伐这些松树。工人们使用斧头和锯子,将这些古老的树木从山中砍倒。松树的倒下标志着这个地方的自然美景被破坏,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官员不顾自然与人民的利益,强令砍伐。
3. 情感反应:
当地的老和尚在看到这种破坏后感到非常悲伤和愤怒。他希望能向朝廷申诉,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这种情感反映了对正义的呼唤和无奈。
4. 批评与反思:
诗中提到,官员们的行为虽然是公开的,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腐败问题。诗通过描述这种现象,表达了对官员应更加重视百姓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呼吁。
5. 寓意:
诗中提到了“茁葭”和“束湿”,这是借用《诗经》中的典故来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诗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古代经典为背景,形象地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事件(伐松),反映了更广泛的现实问题,即官僚体系中的不公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诗中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对当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