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十三首 其五十一
一向孤峰独宿,目视云霄。
虽则不埋没宗风,无乃太高生。
一向十字路口,土面灰头,利物应机。
虽则埋没自己,无乃太屈辱生。
况明悟之士,顶门具眼,肘后有符。
出没卷舒,得大自在。
动若浮云,止犹谷神。
或可以孤峰独宿,不碍土面灰头。
或土面灰头,不碍孤峰独宿。
恁么中有不恁么,不恁么中却有恁么。
瑞气逢嘉运,灵苗触处春。
虽则不埋没宗风,无乃太高生。
一向十字路口,土面灰头,利物应机。
虽则埋没自己,无乃太屈辱生。
况明悟之士,顶门具眼,肘后有符。
出没卷舒,得大自在。
动若浮云,止犹谷神。
或可以孤峰独宿,不碍土面灰头。
或土面灰头,不碍孤峰独宿。
恁么中有不恁么,不恁么中却有恁么。
瑞气逢嘉运,灵苗触处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探讨的是修行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智慧,用两种极端的生活状态作对比,最终指向一种自由超脱的境界。
上半部分描绘两种极端: 1. "孤峰独宿"代表远离尘世、清高自守的修行方式——像独自住在山顶,眼里只有云端。虽然保持了修行者的风骨,但作者认为这样"太高",容易脱离现实。 2. "十字路口灰头土脸"则象征混迹红尘、服务众生的修行——在闹市里忙得蓬头垢面。虽然能利益他人,但作者觉得这样太委屈自己,容易迷失本心。
中间部分提出理想状态: 真正的智者应该像拥有"第三只眼"和"护身符",能自由切换两种状态。既可以清高如浮云,又能沉稳如山谷;既能独居山顶,又不妨碍服务大众;既能服务大众,内心仍保持超然。
最后用自然现象作比喻: 就像春天里草木逢时自然生长,真正开悟的人在任何处境都能自在应对。关键不在于选择哪种形式,而在于内心是否保持觉知——在世俗中不忘本心,在清修时不舍慈悲。
全诗精髓在于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指出最高境界是"既超脱又入世",如同春天的生机无处不在,智慧之人能在任何环境下保持心灵的自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