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阳大水
澧阳地湫底,夏雨无时休。
疏恶三尺城(四库本作地),民阽为鱼忧。
竹屋易飘荡,薄哉生生谋。
羁人岂但免,饬(四库本作饿)隶资桴浮。
洞庭信巨浸,畜泄浮荆州。
无乃中江隘,千里壅其流。
永怀吾州乐,宅土何夷犹(原作由,据四库本改)。
海隘不厌多,岁旱亦有收。
胡为此契阔,暴下安得瘳。
嗟嗟南土人,狐貉守一丘。
疏恶三尺城(四库本作地),民阽为鱼忧。
竹屋易飘荡,薄哉生生谋。
羁人岂但免,饬(四库本作饿)隶资桴浮。
洞庭信巨浸,畜泄浮荆州。
无乃中江隘,千里壅其流。
永怀吾州乐,宅土何夷犹(原作由,据四库本改)。
海隘不厌多,岁旱亦有收。
胡为此契阔,暴下安得瘳。
嗟嗟南土人,狐貉守一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澧阳地区遭遇大洪水时的悲惨景象,以及百姓在灾难中的无奈与痛苦。
开头写澧阳地势低洼,夏天暴雨不停,洪水泛滥。简陋的城墙(或堤坝)只有三尺高,根本挡不住洪水,百姓随时可能被淹死。竹屋在洪水中飘摇不定,人们微薄的生计被摧毁。
接着写灾民逃难的场景:外地人还能勉强逃生,但本地百姓只能抱着木头漂浮求生。洞庭湖虽然能蓄水,但长江中游狭窄,洪水无法顺畅排出,导致千里之地都被淹没。
然后诗人想起自己家乡的安乐:那里靠近大海,不嫌水多,旱灾时也有收成。对比眼前澧阳的惨状,他不禁感叹:为什么这里要遭受如此灾难?洪水何时才能退去?
最后诗人悲叹南方百姓的处境:他们像狐貉一样困守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无处可逃。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然灾难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