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感慨,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敬畏和对时代风气的无奈。
前两句说:在曹魏黄初年间(三国时期)之后,真正懂得"风雅"(指高雅的诗歌传统)的人越来越少,坚持这种创作道路非常艰难。这里用历史典故暗示当下文坛的衰落。
三四句用比喻手法:现在的人都爱赶时髦("时趋"),就像把角折断一样扭曲了文学的本真;而真正有造诣的人("绝诣")早就登上了文坛高峰。这里既有对跟风写作的讽刺,也有对真正大师的敬仰。
五六句转向自省:看到朋友(缺字处可能是"朋"或"友")的诗作,深感惭愧;读他的新诗时都不忍心细看,因为写得实在太好。这是用对比手法突出朋友的才华。
最后两句妙用比喻:好文章就像鬼神之作般神奇("疑鬼物"),但在这个时代却容易被埋没("泥蟠"指龙困泥中)。既赞美了朋友的诗才,也暗含对文人处境的叹息。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人我对照,展现了作者对纯正文学的坚守,对浮躁文风的不满,以及对知音难遇的复杂心情。语言凝练,用典自然,在自谦中透着傲骨,在感慨中藏着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