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 其一百九十

有身与无身,是我复非我。
如此审思量,迁延倚岩坐。
足间青草生,顶上红尘堕。
已见俗中人,灵床施酒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一个哲学问题:人到底有没有"真实的自我"?诗人坐在岩石上苦思冥想,身体明明就在这里(有身),但精神上又感觉不像自己(无身),这种矛盾让他陷入困惑。

诗的前四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纠结于"我究竟是不是我"这个问题,越想越迷茫,只能靠在岩石上发呆。这里用"迁延"(拖延)这个词,生动表现了思考陷入死胡同的状态。

中间两句是神来之笔。诗人坐着思考太久,脚边都长出青草了(夸张手法),头顶也落满尘土。这两个画面既写实又充满象征:青草代表自然生长,红尘象征世俗烦恼,暗示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挣扎。

最后两句出现转折。当看到普通人在灵位前摆酒食祭奠(这是当时习俗),诗人突然醒悟:普通人根本不会纠结这些问题,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这让他意识到,或许不必执着于"我是不是我"这种抽象问题,活在当下才是真谛。

全诗用日常场景展开深刻思考,把玄妙的哲学问题写得生动可感。就像我们现代人偶尔也会怀疑"真正的我在哪里",但最终发现生活本身就有答案。诗人用青草、尘土、祭品这些具体事物,让抽象的思考变得触手可及。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