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怀霅·友)
异乡倦旅,问扁舟东下,归期何日。琴剑空随身万里,天地谁非行客。李杜飘零,羊昙悲感,回首俱陈迹。羁怀难写,豆虫吟破孤寂。
柳外门掩疏阴,佳人何处,溪上苹花白。留得一方无用月,隐隐山阳闻笛。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
柳外门掩疏阴,佳人何处,溪上苹花白。留得一方无用月,隐隐山阳闻笛。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孤独的漂泊感 开篇就说"异乡倦旅",直接点明主人公疲惫的思乡情绪。"琴剑随身"看似潇洒,实际透露着无奈——带着文人雅士的琴剑走遍天涯,却发现天下人都在漂泊。用李白杜甫的飘零、羊昙的悲伤作比,更显出这种孤独是古今相通的。
2. 触景生情的思念 看到柳树、溪边白苹花,就想起故乡的佳人(这里可能指知己朋友)。"无用月"这个说法很特别,月亮再美也排解不了寂寞,只能让人更想家。听到笛声更是直接联想到"山阳笛"的典故(这个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思念)。
3. 决绝中的深情 最后说"雁书休寄"看似绝情,其实是思念太深反而不敢收信——怕收到信会更想家。把心事托付给驿站梅花,既风雅又含蓄,说明思念之情已经无法用普通书信承载。
全词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思念到极点,却故意用平淡的语气表达。就像我们现代人想家时,可能反而会开玩笑说"不想接家里电话"。这种矛盾心理的刻画,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产生共鸣。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