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父水部公世母焦孺人余妻贺氏相继奄逝七月之望同诸父昆弟设荐盂兰盆道场即事栖感因申慧命用遣悲怀(戊辰年)
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幡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幡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短短两个月内接连失去三位亲人的悲痛心情。全诗通过描绘丧事场景和抒发人生感悟,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思考。
前两句"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直接点明主题:两个月里连续办了三场丧事,亲人穿着白色丧服相对而立,就像排成人字形的大雁。这里用"雪衣冠"形象地描绘了丧服的颜色,也暗示了内心的寒冷与悲痛。
中间四句描写了超度亡魂的仪式场景:红灯千盏照亮渡口(象征引渡亡魂),翠竹挑起招魂幡。诗人感叹那些逝去的亲人如今都成了梦中的幻影,新逝的亡魂暂时还在人间徘徊。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将丧葬习俗与对亡者的思念融为一体。
最后两句"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是整首诗的思想升华:诗人认为来世未必能再相认(表达了对死亡不可逆转的认知),但只要参透"无生"(佛教指超越生死的境界)的道理,就能看淡生死离别之苦。这里既流露出对亲人的不舍,又试图用佛理来宽慰自己。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将具体丧事场景与抽象的人生感悟巧妙结合,既表达了刻骨铭心的丧亲之痛,又展现了试图超脱痛苦的哲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哀而不伤"的审美追求。
王彦泓
镇江府金坛人,字次回。以岁贡为松江府华亭县训导,卒于官。博学好古,喜作艳体小诗,格调似韩偓。词不多作,而善改昔人词,有加毫颊上之致。有《疑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