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平原一遗老,九重未知名。
临危观劲节,相视胆为惊。
折陊犹举手,吁天闵无成。
九陨期报国,万古犹光晶。
亦有布衣人,烈烈死弥贞。
回风惜往日,辉映岂独清。
滔滔肉食辈,泚颡徒吞声。
我闻同志士,野祭激高情。
配享遗斯人,忧心每如酲(清李汝为光绪《永康县志》卷一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无名英雄的故事,用对比手法赞美了普通人的气节,讽刺了权贵的懦弱。

前四句说:平原上有个被遗忘的老人,朝廷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刚强品格,连旁观者都被震撼到。这里用"胆为惊"这种夸张说法,突出老人气魄之强大。

接下来四句是特写镜头:老人被打断骨头还高举着手,向天呼喊遗憾没能成功。他宁愿死九次也要报效国家,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诗人用"折陊(骨头折断)"和"九陨(死多次)"这种惨烈的意象,强调老人付出的代价。

然后诗人扩大视角:不只是官员,普通百姓中也有这样刚烈的人,他们到死都保持气节。回望历史,这种精神永远清澈明亮。这里"布衣人"和"烈烈"形成反差,突出平凡人的不平凡。

紧接着辛辣讽刺:那些吃肉的权贵们,只会流着冷汗不敢出声。"滔滔"形容他们人数众多却无用,"泚颡(流冷汗)"这个细节很传神。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听说有志同道合的人在野外祭奠这位英雄,诗人认为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铭记。想到他们,心里就像喝了烈酒一样灼热。用"酲(醉酒)"比喻忧国之情,既新颖又贴切。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三点: 1. 无名英雄的形象塑造:骨头断了还在举手,这个画面极具冲击力 2. 强烈对比:平民的刚烈 vs 权贵的懦弱 3. 历史纵深感:用"万古""回风"等词把个人气节放到历史长河中衡量

这种赞美普通人气节、讽刺权贵无能的主题,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现实意义。诗人用"折骨举手""流冷汗"这些具体画面来讲故事,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

吴思齐

(1238—1301)婺州永康人,字子善,号全归。受学外祖陈亮。由任子入官。调嘉兴丞。忤贾似道,隐居浦阳。宋亡不仕。学者争师事之。有《左氏传阙疑》、《全归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