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简上人)独自前往洛阳的旅途,展现了自由洒脱的心境与对自然、禅意的追求。
逐句解析:
1. “闲身无所滞,独去背春城。” - 僧人无牵无挂,像一片云一样自由,独自离开繁华的春城(可能指江南某地)。 - “背春城”暗示他主动远离热闹,选择孤独的旅程。
2. “望越乡心断,迎嵩隐思生。” - 回望江南故乡,心中虽有眷恋,但已放下;面向嵩山(象征隐逸之地),隐修的念头油然而生。 - 对比“望”与“迎”,体现从红尘到山林的转变。
3. “野禅依树远,中饭傍泉清。” - 在野外禅修,远离尘嚣;简单用餐时,只取清泉相伴。 - 这两句用白描手法,突出僧人清苦却自在的生活状态。
4. “相府如投刺,分题有竺卿。” - 即使到了洛阳权贵之门(相府),他也像递名片一样淡然;若有人邀他题诗,他会以僧人(竺卿)的身份回应。 - 结尾点明他虽入繁华都市,却保持方外之人的超脱。
整体精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自由与坚守的平衡”。僧人看似孤独,实则内心充盈:他放下故乡,却不被名利束缚;一路与自然为伴,禅意融于日常。最后两句尤其巧妙——即使面对权贵,他也像对待一棵树、一汪泉那样平常,这种淡泊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精神高贵。
现代启示: 就像现代人追求“诗与远方”,诗中的僧人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而是带着初心走过红尘;而“简单生活”的背后,是对自我信念的坚守。
释保暹
释保暹,字希白,金华(今属浙江)人。普惠院僧。真宗景德初直昭文馆,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有《处囊诀》一卷(元吴师道《敬乡录》卷一四),已佚。今录诗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