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思乡的愁绪,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首联“春尽江天景寂寥,思乡还共楚云遥”点明时间(春末)和心境(思乡)。江天辽阔却显得寂寥,思乡之情像远方的楚地云彩一样缥缈难及,用空间的距离感强化了乡愁。
颔联“林花经雨香犹在,堤柳无风絮自飘”是细腻的景物描写。雨后林中残花仍带香气,堤岸柳絮无风自动——这些春天将逝的细节,暗示美好事物终将消逝,与诗人的漂泊感形成共鸣。
颈联“水国独惭临县邑,烟郊争合负渔樵”转向自我反思。诗人面对水乡城镇感到惭愧(可能因功名未就),觉得本该归隐山林打渔砍柴,却未能实现,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倦怠。
尾联“青梅时节迟归计,且逐馀芳殢酒瓢”是无奈的自我排解。青梅成熟时(初夏)仍不能回乡,只好追逐残留的春色,借酒消愁。“殢酒瓢”的意象生动呈现了借酒麻痹乡愁的状态。
全诗以“春尽”起,以“馀芳”结,通过残春意象贯穿始终,将自然季节变化与人生际遇巧妙结合。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而真实,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春天将逝时淡淡的怅惘,以及漂泊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