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冯御史的回澜台时看到的壮丽景色和内心感慨。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
首联写诗人精心选址建造高台,登台时整理衣冠、放声长啸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豪迈洒脱的气概。这里的"振衣长啸"特别形象,就像现代人登高时忍不住要大喊几声那样自然。
颔联用"千年砥柱"比喻坚固的岩石在激流中屹立不倒,远处四野的风烟尽收眼底。这两句既写出了眼前实景,又暗含对正直品格的赞美。
颈联运用典故:雷阳化竹的传说暗指此地曾有神奇故事,而遍栽梅花的描写则让人联想到高洁品格。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将眼前景物与历史传说联系起来。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虽然时光流逝,但往昔的痕迹依然可见。最后一句"敦挽颓波百折回"用拟人手法,把回澜台比作能扭转颓势、力挽狂澜的勇士,既点明了台名"回澜"的含义,也寄托了诗人对正义力量的期许。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不仅描写了壮观的景色,更通过景物表达了对正直品格的赞美。那些屹立千年的岩石、不畏严寒的梅花,都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而回澜台能"挽回颓波"的想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陆树声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晚明官员。)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因父亲病重回乡,服丧三年。其后数次辞官,又被起用。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