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

羽虫见月争翾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起舞三人漫相属,停杯一问终无言。
曲肱薤簟有佳处,梦觉瑶楼空断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酒醒后散步、理发、入睡的闲适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哲思。

开篇用"羽虫见月争翾翻"(飞虫在月光下扑腾)的生动画面,带出诗人自己也"散发虚明轩"(在明亮的廊下披散头发)的慵懒状态。这两个画面形成巧妙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接着用"千梳冷快肌骨醒"(梳头时的清凉让人神清气爽)这样细腻的身体感受,配合"风露气入霜蓬根"(夜风露水渗入发根)的触觉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夏夜的凉爽。

中间四句转入哲思。"起舞三人漫相属"化用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典故,但苏轼更洒脱,只是随意相属(互相应和)。"停杯一问终无言"则透露出些许人生困惑,但最终选择沉默接受。

结尾最妙。诗人用"曲肱薤簟"(枕着手臂睡在竹席上)这样接地气的动作,与"瑶楼"(仙境)形成强烈对比。说明真正的快乐不在虚幻的仙境,而在于眼前简单的生活。最后"梦觉瑶楼空断魂"点明:追求虚幻的美好,醒来只会更失落。

全诗妙在将日常琐事写得充满诗意,又暗含深刻人生感悟。苏轼用梳头、散步、睡觉这些小事,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就在当下,不必好高骛远。这种将哲理融入生活细节的写法,正是苏轼的独特魅力。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