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老人在外流浪时的感慨,以及他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旅途中艰难困苦的场景,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无奈与孤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首句“老年飘泊在天涯”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身份,是一位年事已高的流浪者。第二句“番汉丛中信作家”则是说他在这番汉混杂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可以下榻的地方,哪怕这个地方只是暂时的栖身之所,诗人也能视其为家。
接着,“塞下风寒愁戌火,城头日暮惨悲笳”两联,诗人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塞外的寒冷风雪让人忧愁,戌火和悲笳声让人感到凄凉。戍火指的是边疆的烽火台,悲笳则是一种哀怨的笳乐,两者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悲凉的氛围。日暮降临,城市的城头上传来了悲凉的笳声,让诗人更加思念家乡。
颔联“山溪险阻来时路,江汉微茫梦里槎”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艰难的路程。来时的道路崎岖难行,沿途的山溪险阻重重,而江汉的水域也显得渺茫难测。虽然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但诗人还是做了个梦,梦里有家的方向,那是他心灵的归宿。
尾联“故旧乘骢来又别,殷勤为我报京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虽然故友前来探望,但他们很快又要离去,诗人只能通过他们传达自己对京城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环境、情感、回忆等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漂泊在外的老人对家的深深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刘大夏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