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猩猩行》这首诗通过描绘猩猩的特性,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首句“肩发肖人形,言语剧机警”,诗人用“肩发”比喻猩猩的颈部和头发,外形很像人,猩猩的叫声虽然像人的语言,但显得非常机敏。这里诗人将猩猩拟人化,表达出猩猩在某些行为上与人相似,甚至显得更加机警。
接着“罝挂不可招,幽旷从驰骋”,诗人说,虽然有人设陷阱(罝),但猩猩并不会被诱骗,它们更喜欢在幽静的地方自由奔跑。这里通过“罝挂不可招”表达了对某种欺骗手段不起作用的感慨,而“幽旷从驰骋”则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胡为所嗜偏,遇醪即首肯”,诗人提到猩猩对食物的选择,只要遇到酒(醪),它们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里,诗人在用猩猩吃酒的场景,映射出人类在遇到“美味”(比如诱惑或欲望)时,也会毫不犹豫地接受。
“染指疑含沙,浸淫归酩酊”,这句话意指猩猩的嘴触碰到一些不明物质时,怀疑是含有有害的沙子,但最终还是醉得不省人事。诗人通过猩猩的反应,比喻人在面对诱惑时,虽然有所犹豫,但最终仍然会沉迷。
“蹀履意欲欢,孰知堕深阱”,猩猩踏步而行,意在享受欢乐,却不自知已陷入陷阱。这里诗人用猩猩的欢乐与陷阱来比喻人在追求快乐时,却可能陷入痛苦的困境。
“鄙哉酣爵人,白头犹未醒”,诗人最后指出,那些沉醉于酒色之中的人都很卑鄙,即使到了老年,他们依然放不下。这里诗人对那些沉迷于物质享受的人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自作自受。
整首诗通过猩猩的行为,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某些行为的观察和评论,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迷失。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