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山和萧安国
书窗半月云冥冥,今朝有客天亦晴。七年怀山始一往,宿云卷尽群峰明。
峰回水桥带行路,数尺便觉分俗情。穹厓白石饥虎踞,髽髻樵笠玄蚁行。
轩车既令路人骇,杖屦亦有青山迎。倦攀尚觉人语远,小憩先得亭阴清。
仙楼下俯心忽动,天风吹衣疑化城。芙蓉崔嵬去未已,青原拔怒来如争。
伟哉造物裂元气,削此苍壁悬亭亭。临风揩碑诵未了,虚谷汹涌波涛生。
江山千年如一日,是间风雨平复惊。今人头发照溪水,昔人壁间遗姓名。
岂无樽罍可一笑,独怀南涧悲山阴。同来豪士亦不少,狂绝如白歌如青。
风流益自愧寒鄙,谑调未觉须娉婷。阖闾野花暮眠鹿,滕王修竹春闻莺。
丈夫登临要胜迹,向来意气终何益。槎牙江头树千尺,记我斜阳下危石。
欲题妙语还自惜,恐有仙人怪今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同游沙山的所见所感,充满对自然壮丽的赞叹和人生感悟。我用几个关键词帮你理解:
1. 天气与心情的呼应
开头说连续阴天后突然放晴,就像诗人沉闷七年后终于出游的畅快心情。这种"天气好转=心情开朗"的写法很接地气。
2. 震撼的自然景观
用"饥虎踞"形容陡峭山崖,把砍柴人比作"移动的黑蚂蚁",这些比喻生动形象。特别描写山峰像被神力劈开("造物裂元气"),突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古今对比的感慨
看到古人留在石壁上的名字,诗人想到:江山千年不变,但人已换了几代。这种"物是人非"的感叹很容易引起共鸣,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古迹题字也会唏嘘。
4. 豪放中的惆怅
虽然和朋友们饮酒作诗很尽兴("狂绝如白歌如青"指像李白一样狂放),但最后想到人生短暂("斜阳下危石"),又变得谨慎起来,连题诗都怕惊扰仙人。这种情绪起伏很真实。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种情绪的碰撞:一方面被自然震撼想尽情抒发,另一方面又感到人生渺小。就像我们旅游时,既想大声欢呼,又怕破坏美景的宁静,这种矛盾心理诗人写得非常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