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台铜浑天仪刻漏

制出何人手,年标异代君。
篆成蝌蚪迹,斑上鹧鸪纹。
古瓦栖朝露,孤楹抱宿云。
九金来禹牧,七政准尧文。
候较吹葭审,躔从累黍分。
当时甘石辈,心目太精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件古代天文仪器——铜浑天仪刻漏,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科学精神。

前四句写铜浑天仪的外观和历史感:开篇用问句引发好奇,这件精密仪器不知出自哪位巧匠之手,上面刻着不同朝代的年号。仪器上的文字像蝌蚪般古朴(蝌蚪文是古代一种篆书),表面还有鹧鸪羽毛般的斑驳纹路,说明它历经岁月沧桑。

中间四句用比喻展现仪器的科学价值:像屋檐瓦片承接晨露一样精准记录时间,又像独柱高台触摸夜云般接近天象。用大禹收集九州金属铸鼎的典故,比喻这件仪器汇聚了珍贵材料;又以尧帝观测七政(日月五星)的传说,说明它继承了上古天文传统。

后四句具体描写仪器功能:它能像用芦苇管测节气般精确计算时令,又能通过累黍(古代用黍米测量长度)之法划分天体轨迹。最后赞叹像甘德、石申这样的古代天文学家,他们观测天象时专注投入的精神令人敬佩。

全诗通过"古瓦""孤楹"等接地气的比喻,把复杂的天文仪器写得亲切可感。用"朝露""宿云"等自然意象,将科学仪器与天地之美结合。结尾对古代科学家"心目精勤"的赞叹,传递出对古人探索精神的崇高敬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