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道中

火轮升日路初分,雷鼓翻潮脚底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

岭茅已远无深瘴,溪鳄方逃畏旧文。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潮阳道上的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首联"火轮升日路初分,雷鼓翻潮脚底闻"用太阳初升和潮声如雷的比喻,展现了一幅清晨海边道路的壮丽景象。太阳像火轮一样升起,道路在晨光中显现;潮水翻涌的声音如同擂鼓,从脚下传来。

颔联"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是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前句写千家万户生火做饭的炊烟,像在熬煮白色的云雾;后句写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农民们正在收割,仿佛在割取天上的黄云。这两句把日常的炊烟和农事活动写得极富诗意。

颈联"岭茅已远无深瘴,溪鳄方逃畏旧文"写当地环境的变化。山岭间的茅草已经稀疏,不再有浓重的瘴气;溪中的鳄鱼也因害怕人类的文字记载(可能指官府文告)而逃走了。这说明经过开发,这片土地已变得宜居。

尾联"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直接抒发情感。诗人说如果这里能有田地借给他耕种,他愿意像东汉学者郑玄(字康成)一样,终老于此从事农耕。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田园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晨景、农事、环境、情感四个层次,展现了潮阳道上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诗人用"熬白雪""割黄云"等新奇比喻,把平凡的农耕生活写得趣味盎然,最后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显得真挚动人。诗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劳动生活的歌颂,更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多层次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