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观文忠惠赵节斋

公真天人,谪堕尘世。
方朔岁星,傅说箕尾。
又疑山林,一念差耳。
乐全僧身,忠宣佛位。
夙弘愿力,出济事会。
作民司命,寿国元气。
神皇布政,夐古鲜俪。
谁为谤书,阴受风旨。
疾雷破柱,公不失匕。
关弓射羿,公愈荐祢。
山薮高深,天球粹美。
出夷入险,更使迭帅。
长淮虏冲,孽雏旁睨。
飞囊走羽,秉钺危寄。
初闻谢公,语误客异。
复传孔明,食少敌喜。
笺病乞闲,易苏旧治。
大星竟陨,白鸡告祟。
抚公平生,竹帛光炜。
谅公精爽,河岳流峙。
万钟千驷,浊世糠秕。
五龙九鲲,乘云谒帝。
某闽衲野鹤难系,公呼来霅,获望簪履。
酒阑烛跋,孤客末至。
香烟未散,三生弹指。
纾百结肠,储一升泪。
上悲法门,下哭知己。

现代解析

这首《祭观文忠惠赵节斋》是一首悼念逝者的祭文,用充满神话色彩和强烈情感的笔触,歌颂了一位品格高尚、功勋卓著的官员(赵节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开篇神话般的赞美
诗人用"天人谪落人间"的比喻,将逝者比作被贬入凡间的神仙(类似东方朔是岁星下凡的传说),又说他像商代名臣傅说死后化作星辰。这些夸张的比喻都在强调:逝者本不属于俗世,他的德行堪比神明。

2. 人生经历的波澜起伏
诗中提到逝者经历过政敌的诽谤("谁为谤书"),但面对陷害像惊雷劈柱般危险时,他镇定自若("不失匕"指连餐具都没吓掉)。更难得的是,他还能以德报怨,像后羿的弟子背叛后仍被推荐那样,继续举荐人才。这些描写展现了他坦荡的胸襟。

3. 鞠躬尽瘁的奉献
用诸葛亮"食少事繁"的典故,形容逝者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特别提到"大星陨落"(古人认为伟人去世对应星辰坠落)和"白鸡报丧"(民间凶兆),渲染了英雄离世的悲壮氛围。

4. 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诗人说逝者视高官厚禄(万钟俸禄、千匹骏马)如糟糠,死后化作神龙仙鲲飞升天庭。这种想象既是对清廉品格的赞美,也暗含对现实官场腐败的讽刺。

5. 结尾的深情悼念
最后八句转为私人情感。诗人回忆自己作为山野僧人("闽衲野鹤")受逝者邀请作客,酒宴未散人已永别。现在只能含着眼泪,既为佛教失去护法("法门"指佛教)悲伤,也为痛失知己痛哭。

全诗核心魅力
通过神话与现实交织的笔法,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清官形象。既有"出将入相"的具体功绩,又有"不以物喜"的精神高度。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当所有宏大赞美结束后,突然转为"酒凉了,人没了"的生活细节,让哀思格外真实动人。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