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戊寅五月五日哭惠文女

黯江城、落梅哀笛,吹残甥馆琼树。臂丝续命欺人耳,乍面忽成千古。

鸡报午。莫便认、视阴灵照机先赴。昙花两度。恁一坠银瓶,永辞珠掌,先后委尘土。

人间世,生女生男何补。漫云光采门户。母兮抚汝终如始,藐尔诸孤谁抚。

天欲暮。偏教我、临流踯躅横舟渡。蒲觞忍举。对渺渺蛮波,年时角黍,怕听大招赋。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端午节那天为悼念早逝的女儿惠文而作,字字血泪,充满深沉的父爱和无法释怀的悲痛。

上片以哀景开头:江城暮色中,笛声吹奏着《梅花落》的哀曲,暗喻女儿如凋落的梅花般逝去。"甥馆琼树"指女儿夫家(古代称女婿家为甥馆),暗示女儿出嫁不久便离世。"臂丝续命"用端午节系五彩绳祈福的习俗,讽刺习俗救不了女儿性命。"乍面忽成千古"写父女刚见面就阴阳永隔,极具冲击力。接着用"鸡报午"点明端午时辰,却提醒自己女儿再不会像往年那样机灵地参与节日活动。"昙花两度"喻女儿短暂如昙花的人生,"银瓶坠地""珠掌委尘"都是对年轻生命逝去的痛惜比喻。

下片转为直抒胸臆:先愤懑质问"生男生女有什么用",看似偏激实则痛极之语。回忆妻子始终如一的母爱,如今女儿留下的孩子(诸孤)却无人照料,展现家庭破碎的悲凉。"天欲暮"既是实写黄昏,又暗喻人生暮年的孤独。结尾最催泪:面对端午的粽子、酒杯和江水,往年与女儿共度的记忆涌来,如今却连悼念的《大招》赋都怕听——因为那是招魂的哀歌,听了更伤心。

全词妙在将端午习俗(彩绳、粽子、龙舟)全部转化为悼念符号,节日欢乐与丧女之痛形成尖锐对比。语言看似直白却暗含典故,比如"银瓶"出自白居易诗喻少女早逝,"大招"是楚辞招魂篇目。这种把巨大悲痛融入日常细节的写法,比直接哭喊更令人揪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