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养蚕人挑选蚕茧的场景,揭示了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
前四句写挑选蚕茧的过程:大茧可以继续养到八龄蚕,小茧只能取单个蚕蛹。柔软的茧丝缠绕在手指上,但诗人不禁思考:收集这些茧丝到底有什么用呢?
后四句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冬天把这些茧丝做成粗布衣服,只能勉强给孩子御寒。不是养蚕人不想穿丝绸衣服,而是沉重的租税债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根本享受不起自己劳动的成果。
全诗通过养蚕人的日常劳动,反映了古代农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惨处境。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将劳动场景与生活困境自然衔接,让读者感受到劳动者付出与收获的巨大落差,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楼璹
又名楼璹,字寿玉,又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楼异之子。以父任得官,初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反映江南农业情况。每图皆配以五言八句诗,书后附有作者孙楼洪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