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的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展现了初春的寒意与生机并存的独特韵味。
前四句写早春的寒意:寒风刮过干枯的芦苇发出淅沥声响,小鸭子睡眼惺忪还没完全醒来。细雨更添几分轻寒,诗人坐在屋里听着雨点敲打窗纸的声音。这里用"睡残"形容小鸭,既写出动物慵懒的状态,又暗含春寒料峭的感觉。
后四句则转向屋内的春意:石盆里的菖蒲已抽出嫩绿,雕花盆中的花抢先绽放紫色。诗人围着火炉,在幽香中闭门创作,连砚台里结冰都不怕。这里"抽翠""弄紫"两个动词特别生动,把植物争先恐后生长的态势写得活灵活现。
全诗最妙处在于冷暖对比:外面是寒风细雨,屋内却充满生机和暖意。诗人通过小鸭、菖蒲、盆花这些日常事物,把普通人熬过寒冬、迎接新春的期待心情写得格外真切。最后"未怕春冰生砚水"尤其有趣,既说明天气还冷,又透露出诗人创作热情足以抵御严寒的乐观精神。
崔鶠
崔鶠(yǎn),元佑进士,任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司户参军、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宣和六年(1124)起用为宁化军(治所在今山西静乐北宁化)通判,召为殿中侍御史。宋钦宗即位,以谏官召用,上书论蔡京之奸时,曾论及当时的文禁:“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而此时北宋垂亡矣。他深知局势难以挽回,“每叹天下事不可为”(吕本中《师友杂志》),不久得挛疾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