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贺新郎
携手登高赋。望前山、山色如烟,烟光如雨。少日凭阑峰南北,谁料美人迟暮。漫回首、残基冷绪。长恨中原无人问,到而今、总是经行处。书易就,雁难付。斜阳日日长亭路。倚秋风、洞庭一剑,故人何许。寂寞柴桑塞花外,还有白衣来否。但哨遍、长歌归去。尚有孔明英英者,怅孔明、自是英英误。歌未断,鬓成缕。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登高望远时,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知音难觅的惆怅。
上片写登高所见所感: - 开篇"携手登高赋"点明是和友人一起登山作诗。眼前山色朦胧如烟,烟光迷离似雨,营造出朦胧忧伤的氛围。 - "少日凭阑"回忆年轻时意气风发,没想到如今已到迟暮之年。"残基冷绪"暗示曾经的理想已成废墟,只剩凄凉。 - "长恨中原无人问"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现在经过这些地方,只能空自叹息。想写信倾诉,却找不到可以托付的鸿雁。
下片转向对知音的寻觅: - "斜阳长亭"是送别之地,在秋风中独自佩剑而立,思念故人却不知他在何处。 - "寂寞柴桑"用陶渊明的典故,期待能有像送酒给陶渊明的白衣使者那样的知音来访。 - "哨遍长歌"写只能独自唱着歌归去。提到诸葛亮这样的英才,却又感叹英才往往被自己的才华所误。 - 结尾"歌未断,鬓成缕"最动人:歌声还在继续,但头发已斑白如缕,将壮志未酬与岁月流逝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全词通过山水烟雨的意境,把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孤独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焦虑,都融入了景物描写中。最后以歌声与白发的对比收尾,余韵悠长,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那份深沉的惆怅。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