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林寺

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
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屟廊行欲遍,回首一长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少林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和寺庙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深远、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联“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直接点明诗人前往少林寺的行程。“招提”是寺庙的别称,“道林”指修行之地。这两句简单交代了游览的地点,为全诗奠定基调。

中间两联是景物描写,生动展现了少林寺的幽静与古朴。“石龛苔藓积”写佛龛上长满青苔,暗示寺庙历史悠久;“香径白云深”描绘云雾缭绕的小路,营造出神秘氛围。“双树含秋色”用树木的秋意点明季节,“孤峰起夕阴”以山峰的阴影表现傍晚时分的静谧。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

尾联“屟廊行欲遍,回首一长吟”写诗人在长廊中漫步,最后回望寺庙发出感慨。这里的“长吟”不仅是声音的回响,更是内心感悟的外化,表达了对佛门圣地的敬仰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清新,通过行走的视角将寺庙景物串联起来。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让景物说话,使读者能通过画面感受到少林寺的庄严与宁静,体会到远离喧嚣、寻求心灵安宁的意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