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郭太尉发师大捷奚人擒契丹酋领四军者来献作长句古调一首
辽人猖蹶败纪纲,鸟兽惊骇自取亡。
归我五季旧土疆,有如宣宗复河湟。
彼酋假息不自量,网开三面犹跳梁。
爝火乃欲犯太阳,怒臂当车学螳螂。
支天所坏仍鸱张,含沙射影出复藏。
将军义勇冠三光,愿以部曲除螟蝗。
户有三丁一我将,遣汝积愤当少偿。
上马亟持十日粮,长矛短戟舂其吭。
前者披靡后者戕,系累妻子涕泗滂。
将军折北昔未尝,以巧服人尤所长。
勿追穷寇非深防,会遣生致如探囊。
匈奴自古夸豪强,三表五饵称前王。
竟无一日笞中行,昭君远嫁令人伤。
岂知天兵自鹰扬,郅支援首须陈汤。
头颅万里行朔方,遣示藁街听徜徉。
偃兵息民令有常,昔居锋镝今农桑。
百年版籍沦要荒,一日冠盖欣相望。
李白长歌汉道昌,两阶羽舞垂衣裳。
归我五季旧土疆,有如宣宗复河湟。
彼酋假息不自量,网开三面犹跳梁。
爝火乃欲犯太阳,怒臂当车学螳螂。
支天所坏仍鸱张,含沙射影出复藏。
将军义勇冠三光,愿以部曲除螟蝗。
户有三丁一我将,遣汝积愤当少偿。
上马亟持十日粮,长矛短戟舂其吭。
前者披靡后者戕,系累妻子涕泗滂。
将军折北昔未尝,以巧服人尤所长。
勿追穷寇非深防,会遣生致如探囊。
匈奴自古夸豪强,三表五饵称前王。
竟无一日笞中行,昭君远嫁令人伤。
岂知天兵自鹰扬,郅支援首须陈汤。
头颅万里行朔方,遣示藁街听徜徉。
偃兵息民令有常,昔居锋镝今农桑。
百年版籍沦要荒,一日冠盖欣相望。
李白长歌汉道昌,两阶羽舞垂衣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一首庆祝宋朝军队打胜仗的"战报诗",但写得特别有画面感。我们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
1. 敌人多嚣张(前6句) 说契丹人(辽人)像没纪律的鸟兽一样瞎折腾,明明宋朝已经对他们很宽容(网开三面),他们还像螳螂挡车、小火苗想挑战太阳,又像含沙射影的怪物躲躲藏藏。这里用一堆动物比喻,把敌人写得又蠢又坏。
2. 将军真厉害(中间12句) 主角郭太尉出场,说他带着老百姓组成的军队(三丁抽一),像抓害虫一样轻松收拾敌人。描写战场特别生动:士兵扛着10天干粮冲锋,长矛捅嗓子眼,敌人老婆孩子哭成泪人。最妙的是说将军"用巧劲服人",活捉敌人像掏口袋一样简单。
3. 历史对比篇(接着8句) 拿汉朝历史作比较:以前王昭君嫁匈奴是屈辱,汉朝送礼物(三表五饵)也没用。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像陈汤杀郅支单于一样威风,把敌人脑袋挂街上展览,说明宋朝比汉朝还牛。
4. 和平生活好(最后6句) 打完仗老百姓终于能种地了,原本荒废百年的土地又热闹起来。最后用李白诗句收尾,说现在天下太平,官员们穿着漂亮衣服开会,不用打仗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像看战争大片,有嚣张反派、英雄主角、热血战场 - 比喻特别接地气:螳螂挡车、掏口袋抓人、除害虫... - 历史典故用得巧,把宋朝胜利说得比汉朝还解气 - 最后落脚到和平生活,让人感觉打仗值得
本质上是一篇高级版"捷报",但写得既有气势又有生活气息,还能让老百姓听懂、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