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二首 其一

兀坐九十日,雨声殊未收。
花时翻益睡,茅屋不禁愁。
生事吾何望,春寒晚故留。
江波青满眼,万里付双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坐家中,经历漫长雨季时的孤独与忧愁。

诗人说自己已经独自坐了整整三个月(九十日),雨声却始终没有停歇。春天本该是赏花的好时节,但连绵阴雨反而让人昏昏欲睡。简陋的茅草屋挡不住内心的愁绪,雨水似乎把忧愁都渗透进来了。

面对生活困境,诗人感到前途渺茫("生事吾何望")。明明已是春天,寒意却迟迟不肯离去,就像故意留下来折磨人。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望向江面,碧波荡漾中,只见白鸥自由翱翔。这万里晴空下的飞鸟,寄托着诗人向往自由、超脱现实苦闷的心情。

全诗通过"雨声-茅屋-春寒"的压抑意象,与结尾"江波-白鸥"的开阔画面形成强烈对比,把困顿中的愁闷与对自由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在阴郁中仍保持着对美好的向往,让读者在压抑中看到一丝光亮。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