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迂儒用持国韵

东海有迂儒,日坐诗书侧。
自誇识之无,钻研似蠹蚀。
埋头目光短,几案尘弗拭。
沉思苟有会,或歌或叹息。
敢谓性禀愚,难忘祖宗德。
诗书本旧畴,窃窥圣贤域。
所居虽海澨,颇称冠裳邑。
甲第郁相望,近颇推名国。
使非真有得,冠裳亦羽饰。
所以三十年,朝夕常歉灰。
纵能明大意,健忘非镌勒。
苦无师友资,落笔鲜奇特。
兴到辄一鸣,素纸染其墨。
上下千百年,柔腕乏筋力。
流览鼎彝文,矗矗圭璋植。
学古乃有获,从绳则木直。
稍稍髣髴之,古人渺难迹。
有志恨不逮,抚膺徒忾惜。
如彼写仿童,未能端点画。
何时窥藩篱,一一辨白黑。
抟沙不聚黏,画饼难充食。
援笔不肯停,徒为人讥忒。
终以古人师,今人未可式。
如入宝藏中,珠玑纷纭积。
只手自选携,蛟龙不敢击。
况为师儒官,诗书固其职。
南面操鉴衡,进退动千百。
自非规矩精,遂令众匠惑。
子史为旁枝,六经为根极。
勉旃勿敢渝,寸心明得失。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个住在东海边的书呆子自嘲又自勉的内心独白。全诗像一本日记,记录了他读书人的酸甜苦辣。

第一部分:书呆子日常(前16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蛀书虫",整天窝在书堆里,桌子都懒得擦。读到精彩处就手舞足蹈,读到伤感处又唉声叹气。虽然觉得自己笨,但牢记祖辈教诲要读书明理。他家住海边小城,这里文化氛围浓厚,但他清醒知道:如果读书没真本事,体面衣裳也只是装饰品。

第二部分:学习烦恼(中间20句)
三十年苦读仍觉得自己像"沙雕"——知识像握不住的散沙,背了又忘。没有名师指点,写文章总缺亮点。虽然努力模仿古人,但像小孩描红总描不像。看到青铜器上的古老文字、玉器上的精美纹样,更觉得自己差得远。这里用"画饼充饥"的比喻特别生动,说死读书就像画个大饼,根本填不饱肚子。

第三部分:教师责任(最后16句)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深知肩上的担子——评判文章就像拿着尺子量木头,稍不严谨就会误人子弟。他认为子史杂书是枝叶,四书五经才是根本,这个观点很有传统读书人的特色。结尾用"入宝山"的比喻,说知识像满山洞的珠宝,但必须亲手挑选,连蛟龙都不敢乱碰,强调做学问要亲力亲为、保持敬畏。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蛀书虫""描红小孩""画饼"这些接地气的比喻,把读书的难处说得特别形象
2. 既有"我好菜"的自嘲,又有"不能躺平"的倔强,非常真实
3. 最后升华到教师的社会责任,让个人读书有了更大意义

就像现在有人边熬夜备考边发朋友圈自黑,但第二天仍早早去图书馆,这种"痛并坚持着"的状态古今相通。诗人告诉我们:读书既要较真,也要看得开,最重要的是对知识保持虔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