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护国寺

台岭分灯契上机,政庭传教及禅扉。
供开薄馔持盂至,梦忆霞标振策归。
吟砚自澄晨磬彻,经窗间掩夕香微。
袍纹迥夺岩芝色,猊座人天喜重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从宫廷讲学返回寺院的情景,展现了佛法与世俗交融的独特魅力。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首联交代僧人从皇家讲坛("政庭")返回山寺的背景,暗示他精通佛法("上机"指高深佛理)。接着用两个生动细节——捧着简单斋饭的铜钵、回忆山中云霞时挥动禅杖,刻画出僧人简朴的生活与对自然的向往。

后四句转入寺院日常:晨光中砚台映着清脆磬声,傍晚经窗半掩着袅袅香雾,这些细腻描写让读者仿佛听见寺院的钟声,闻到淡淡的香火味。最后用僧袍的纹路胜过山间灵芝的色彩,以及信众围绕讲经台的场景,既表现僧人超脱尘世的气质,又展现佛法对信众的吸引力。

全诗巧妙地将宫廷与山林、佛法与日常交织在一起,通过饮食器具、自然景物等生活化意象,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修行既能在皇家殿堂传道,也能在晨钟暮鼓中体悟,这种"处处是道场"的境界,正是禅宗智慧的生动体现。

宋绶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 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著名学者、藏书家。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景德二年(1005年),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疏陈攻守十策,被召为知枢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十二月(1041年1月),宋绶去世,年五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宋绶藏书甚丰,手自校理,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倾朝学之,号称“朝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