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经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复命经三峡,波澜极目愁"直接点明背景:诗人因公务再次路过三峡,眼前汹涌的江浪让他满目愁绪。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中间两联用四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三峡险峻: 1. "片云生断壁":陡峭的崖壁上飘着孤云,凸显山势之高 2. "孤石碍中流":江心突兀的礁石阻碍行船,显示水势之险 3. "道路连巴塞":山路蜿蜒连接巴蜀要塞 4. "风烟接楚丘":雾霭弥漫延伸至楚地山丘 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三峡"山水相连、险峻苍茫"的立体画卷。
尾联"重来登望处,因念昔年游"是情感升华:诗人站在曾经游览过的地方,不禁想起往昔游历的时光。这种"故地重游"的怅惘,让险峻的山水也染上了怀旧的色彩。
全诗妙在: 1. 用"片云""孤石"等小景物反衬三峡的宏大 2. 通过"愁""念"等情感词让景物描写不显枯燥 3. 最后两句的今昔对比,引发读者共鸣 就像我们故地重游时,熟悉的风景总会勾起回忆,诗人正是用这样质朴的方式,道出了人人皆有的生命体验。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