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滩
湘南三月湘水生,驰波跳沫空江鸣。
𥓂砑乱石亘江面,险如瞿塘滟滪谁能撄?
我闻就下水之性,岂乐与石相排争。
清流何为辄暴怒,鼎沸势欲苍厓倾。
其如滩石太险巇,横排曲扼真难平。
笆竿之船薄如纸,左旋右折中流行。
柁师自许识趋避,到此亦觉心魂惊。
十里五里在俄顷,回头不见丹峰横。
一滩才过一滩至,到耳总作奔雷声。
纵然赋命果穷薄,毋乃太视波澜轻。
𥓂砑乱石亘江面,险如瞿塘滟滪谁能撄?
我闻就下水之性,岂乐与石相排争。
清流何为辄暴怒,鼎沸势欲苍厓倾。
其如滩石太险巇,横排曲扼真难平。
笆竿之船薄如纸,左旋右折中流行。
柁师自许识趋避,到此亦觉心魂惊。
十里五里在俄顷,回头不见丹峰横。
一滩才过一滩至,到耳总作奔雷声。
纵然赋命果穷薄,毋乃太视波澜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湘江下游险滩行船的惊险场景,充满动感和生命力。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画面感极强的自然描写 诗人用"驰波跳沫""鼎沸势欲苍厓倾"等动态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三月涨水的湘江在乱石间奔腾咆哮的场景。特别生动的是把江水和石头的对抗比作打架,说江水本不想和石头较劲,但因为河道太险峻("横排曲扼"),不得不变得暴怒汹涌。
2. 惊心动魄的行船体验 通过"笆竿之船薄如纸"的对比,突出小船的脆弱。船夫虽然经验丰富("自许识趋避"),面对这样的急流也不免心惊胆战。"一滩才过一滩至"的重复句式,让人感受到险滩接连不断的紧张感,而雷鸣般的水声始终在耳边回荡。
3. 暗含的人生感悟 最后两句看似在说小船命运不济("赋命穷薄"),实际暗指人生就像行船闯滩,不能轻视生活中的风浪("波澜")。但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从惊险的航行中自己体会这个道理。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融为一体,既展现了湘江险滩的壮美,又通过行船经历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智慧,读来既刺激又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