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去拜访一位已故官员(李光禄)的老宅时的感慨。
前四句写眼前景象:当年李光禄选择在这里安家,如今再来时,门前小路已经荒凉冷清。他的儿子孤苦无依没有归宿,只有年幼的孙子在寂寞中坚持读书。通过"伶仃""寂寞"这些词,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家族衰败后的凄凉。
五六句更伤感:人死后只有青山相伴,可谁会带着酒食来祭扫这片荒废的故居呢?这里用"白骨""荒墟"这样直接的词语,突出了生死无常的悲凉。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人生起伏本就难以预料,何必非要说穷乡僻壤适合隐居呢?这既是对李光禄选择的感慨,也暗含对世人盲目追求隐居的反思。
整首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一个破败老宅的描写,带出了对命运无常、家族兴衰的思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的衰败感——不是刻意渲染的悲伤,而是像我们偶然路过某个废弃老屋时,自然产生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