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行绝顶 其一

临险如大敌,奋势成独往。竭尽筋力能,驯至青冥上。

一壁石怒生,千崖狞相向。石云昼不收,崖瀑夜逾响。

数日惟一登,不知所历向。及颠反下视,始悔轻身妄。

俯影如在渊,其深不及望。中奥何包孕,山于斯府藏。

一降一生妍,一步一回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攀登太行山顶峰的惊险过程,通过登山者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渺小。

开头四句写登山时的决心和艰辛。诗人把登山比作"临大敌",需要拼尽全力才能到达云雾缭绕的高处。"奋势成独往"凸显了独自面对险境的孤勇。

中间八句生动刻画了山势的险峻。岩石像发怒般陡峭,无数山崖狰狞相对。白天云雾缭绕不散,夜晚瀑布声更加震耳。攀登多日却迷失方向,直到登顶后才惊觉自己身处险境。这里用"怒生"、"狞相向"等拟人手法,赋予山石野性的生命力。

最后六句写登顶后的感悟。俯视深渊深不见底,让人后悔冒险。但山中蕴藏着无尽奥秘,每下一段山路都能看到新的美景,每走一步都要回头仰望。这里"一降一生妍"道出了登山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风景的惊喜。

全诗通过强烈的视觉、听觉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太行山的险峻壮美。诗人用"悔"与"仰"的矛盾心理,既表现了面对自然的敬畏,又暗含对探索精神的肯定。攀登过程就像人生旅程,充满未知与惊喜。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