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承旨野庄图

古人志道义,但觉利禄轻。
朝市亦足隐,何必求郊坰。
论心不论迹,乃称人物评。
董公廊庙器,一门富簪缨。
石张汉世冑,崔郭唐家声。
笔下翻波澜,胸中韬甲兵。
黄阁政柄举,乌台公道行。
征谋与治法,和气与威棱。
随施无不宜,因物以赋形。
词林日月閒,班高地望清。
公馀扫俗轨,窗草阶苔青。
楼台虽无地,诗礼胜金籯。
田园虽荒薄,松菊还欣荣。
有诗论国事,胆张目增明。
使公遁江湖,秉心亦朝廷。
所志真在隐,非必身归耕。
野庄视绿野,他年定齐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名叫董承旨的官员,他虽身居高位却心怀隐士之志,展现了古代文人"大隐隐于朝"的独特境界。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提出核心观点:真正的隐士精神不在于居住环境("论心不论迹"),只要心怀道义,在朝廷做官也能保持隐士心境,不必非要躲到郊外。

2. 中间用大量篇幅夸赞董公的才能:
- 出身名门("一门富簪缨")
- 文武双全(能写锦绣文章,也懂军事谋略)
- 为官出色(在政事堂处理政务公正,在御史台秉公执法)
- 懂得生活(办公之余莳花弄草,在官署中营造田园情趣)

3. 最后升华主题:董公把办公室变成"野庄",用诗歌心系天下,这种"身在庙堂,心隐江湖"的境界,将来定能与唐代名相裴度的"绿野堂"齐名。关键是他始终保持为国为民的初心,这才是真正的隐士精神。

诗歌的魅力在于:
- 打破了对"隐士"的刻板印象,提出"心隐"比"身隐"更重要
- 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清官形象:既能治国安邦,又保持文人雅趣
- 用"窗草阶苔""松菊欣荣"等意象,把严肃的办公场所写得充满田园野趣
- 最后用"绿野堂"的典故,既赞美董公,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官员的期待

这种"上班是能臣,下班是诗人"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如何在繁忙工作中保持精神追求,仍有启发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