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诗

探灵喜解骨,测化善腾天。
情高不恋俗,厌世乐寻仙。
炼金宿明馆,屑玉止瑶渊。
凤歌出林阙,龙驾戾蓬山。
凌崖采三露,攀鸿戏五烟。
昭昭景临霞,汤汤风媚泉。
命娥双月际,要媛两星间。
飞虹眺卷河,泛雾弄轻弦。
笛声谢广宾,神道不复传。
一逐白云去,千龄犹未旋(○本集五。《诗纪》五十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仙境的隐士形象,充满浪漫的想象力和自由精神。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主题思想 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情高不恋俗"),向往神仙般的逍遥自在。他想象自己炼金丹、采仙露、与龙凤为伴("凤歌出林阙,龙驾戾蓬山"),在霞光云雾间遨游,过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生活。

2. 艺术手法 - 瑰丽意象:全诗用"明馆""瑶渊""飞虹""轻弦"等晶莹剔透的意象,构建出仙境般的画面。 - 动态描写:通过"采""攀""眺""弄"等动词,让神仙生活充满生动趣味,比如"泛雾弄轻弦"就像在云海里弹琴。 - 对比手法:用"厌世"与"乐寻仙"的对比,突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3. 情感表达 诗中洋溢着两种情绪: - 对人间束缚的疏离感("笛声谢广宾"暗示拒绝尘世交际) - 对自由的极致渴望("一逐白云去"体现义无反顾的洒脱)

4. 现代启示 虽然写的是修仙题材,但本质上反映了人类永恒的向往:突破现实局限,追求精神自由。诗中那个踩着飞虹、戏弄云雾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心中渴望打破常规的梦想。

全诗像一组流动的奇幻电影镜头,把修仙题材写出了清新飘逸的美感。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诗人追随白云远去,千年未归,这种决绝又浪漫的告别,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