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农村凋敝的景象,语言平实却充满深意。
前两句写景:一条野草丛生的小路斜伸向远方,路旁是幽深的野水塘。当地人告诉诗人,这里原本是户富裕人家的地盘。用"野水""小径"这些自然景物开篇,暗示人烟稀少,与后文"富人家"形成强烈反差——曾经的繁华如今只剩荒凉。
后两句叙事:战乱之后田地荒废,连主人都找不到了。最近才有逃难的人回来,在废墟上种些麻杆维持生计。"浑无主"三个字特别沉重,既说土地,也暗指原主人可能已在战乱中家破人亡。最后"种麻"这个细节最戳心——麻是古代穷人的作物,说明幸存者只能勉强糊口。
全诗像用白描手法拍的纪录片镜头:从荒芜的庭院到瘦弱的麻苗,不动声色地揭露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最厉害的是诗人什么都没评价,但每个画面都在质问:那些制造战乱的人,可曾看见百姓的苦难?这种留白手法,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沉甸甸的悲悯。
郑会
郑会,字文谦,一字有极,号亦山,贵溪(今属江西)人。少游朱熹、陆九渊之门。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十年,擢礼部侍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史弥远专政,引疾归里。卒年八十二。有《亦山集》。已佚。清同治《贵溪县志》卷八有传。郑会诗,据《全芳备祖》等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