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
古人志不朽,到今朽者半。
何况本无志,其朽宁须问。
少小尚奇伟,盛壮转庸漫。
未夕求安寝,才晓思美膳。
不知竟百年,役此得毋倦。
喧喧车马会,沸沸丝竹燕。
相看如聚沙,转眼已风散。
问我何挟持,中夜常感叹。
早达输邓禹,固穷愧原宪。
不朽藉文字,所托良有限。
若更逐靡靡,已矣何足算。
何况本无志,其朽宁须问。
少小尚奇伟,盛壮转庸漫。
未夕求安寝,才晓思美膳。
不知竟百年,役此得毋倦。
喧喧车马会,沸沸丝竹燕。
相看如聚沙,转眼已风散。
问我何挟持,中夜常感叹。
早达输邓禹,固穷愧原宪。
不朽藉文字,所托良有限。
若更逐靡靡,已矣何足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问题:追求不朽的意义和现实的落差。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揭示了人生从热血到平凡的转变过程,以及面对生命短暂时的困惑。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直接点出主题:古人追求流芳百世,但真正能被记住的不到一半,更何况那些本就没有志向的人。这里用"朽"字生动地比喻被人遗忘的状态。
2. 中间部分描写了人生的真实轨迹:年轻时充满理想("尚奇伟"),长大后却变得平庸("庸漫")。人们忙着追求安逸生活(早睡、美食)和社交应酬(车马会、丝竹宴),但这些热闹转眼就消散,就像沙堆被风吹散一样。
3. 最后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他感叹自己既没有像邓禹那样年少得志,也没有像原宪那样安于清贫。虽然想通过写文章留名后世,但也知道这种不朽很有限。如果继续随波逐流追求浮华,那人生就真的毫无价值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聚沙"比喻社交场合的虚浮,形象生动 - "早达输邓禹,固穷愧原宪"道出了现代人常见的焦虑:既不能功成名就,又不能淡泊名利 - 最后提出警示:如果沉迷于表面浮华,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诗人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自我剖析引发读者思考:在短暂的人生中,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这种开放式的思考方式,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