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溪
矧今两溪间,溪间足风物。
水清石泚泚,林横山兀兀。
春日鸣仓庚,夏夜风月清。
秋亩金颖秀,冬洲暮雪平。
比为二皇所旁薄,赤松屹立羊纵横。
叱石而兴真戏耳,可羡人家好弟兄。
西则三洞足仙灵,奇哉石穴声铿铿。
瀑泉喷写资照耀,俨如冰蚕之所成。
夕阳斜带九华度,何愧芙蓉峥且嵘。
鼎湖遥望在其东,翠气郁郁初日争。
或资登览逸杖屦,或供睇望烦留情。
山川如此足所产,所产足以冠群英。
圣明(金华本作朝)常重育才地,遴选鸿儒为博士。
傥膺是选真出群,礼乐诗书四不悖。
有如孔门来不拒,迪以至理滋无外。
将见吴邦如鲁国,鲁多君子非虚伪。
我公未期年,弦歌溢民编。
论其淑吾邦,不为淹巨贤。
旦夕会诏至,四大岂在边。
水清石泚泚,林横山兀兀。
春日鸣仓庚,夏夜风月清。
秋亩金颖秀,冬洲暮雪平。
比为二皇所旁薄,赤松屹立羊纵横。
叱石而兴真戏耳,可羡人家好弟兄。
西则三洞足仙灵,奇哉石穴声铿铿。
瀑泉喷写资照耀,俨如冰蚕之所成。
夕阳斜带九华度,何愧芙蓉峥且嵘。
鼎湖遥望在其东,翠气郁郁初日争。
或资登览逸杖屦,或供睇望烦留情。
山川如此足所产,所产足以冠群英。
圣明(金华本作朝)常重育才地,遴选鸿儒为博士。
傥膺是选真出群,礼乐诗书四不悖。
有如孔门来不拒,迪以至理滋无外。
将见吴邦如鲁国,鲁多君子非虚伪。
我公未期年,弦歌溢民编。
论其淑吾邦,不为淹巨贤。
旦夕会诏至,四大岂在边。
现代解析
这首《两溪》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画卷,语言生动,充满画面感。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美景(前八句) 诗人用"水清石泚泚,林横山兀兀"这样朗朗上口的叠词,勾勒出两溪清澈见底、山林苍翠的景色。接着用四季变换展现不同美景:春天黄莺啼叫,夏夜清风明月,秋天稻浪金黄,冬天暮雪平洲。这些描写就像一组风景明信片,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第二部分:人文传说(中间十二句) 这里引入神话色彩,提到"二皇"(可能指伏羲女娲)、仙人赤松子等传说人物,用"叱石成羊"的典故增添趣味性。特别描写了西边仙洞的奇幻景象:洞穴回声清脆,瀑布如冰蚕吐丝般晶莹,夕阳下的山峦像盛开的芙蓉。这些描写虚实结合,把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巧妙融合。
第三部分:人才教育(最后十四句) 笔锋转向现实,赞美当地重视教育,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用"吴邦如鲁国"的比喻,说这里培养的君子之多堪比孔子故乡。最后称赞地方官治理有方,虽任职不到一年,但文教兴盛,期待朝廷重用这样的人才。
全诗亮点: 1. 画面感极强,像看电影般从自然风光切换到神话场景,再转到现实社会 2. 善用比喻,把瀑布比作"冰蚕吐丝",山比作"芙蓉",既新颖又贴切 3. 思想积极,通过赞美山水带出对教育、人才的重视 4. 语言通俗但意境优美,如"夏夜风月清""冬洲暮雪平"等句,简单几个字就勾勒出鲜明景象
这首诗通过描写两溪美景,最终落脚到对人文教化的赞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育人"的理念,说明好山好水不仅能养眼,更能培育英才。
唐士耻
婺州金华人,字子修。唐仲友子。以荫入仕。理宗时历任临江军、建昌军司理参军。有《灵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