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繁华与宁静交织的元宵夜场景,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
前两句"天街箫鼓厌繁华,静访湖山释子家"形成鲜明对比:元宵节街市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但诗人却对这样的喧嚣感到厌倦,反而选择去拜访山中僧人的清净住所。这种选择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内心宁静的雅趣。
后两句"珍玩图书尤绚眼,选僧堂里万莲华"继续深化主题:在僧人住所,最吸引诗人的不是世俗珍宝,而是书籍和佛堂里的莲花装饰。"万莲华"既指实物的莲花装饰,也暗喻佛家的清净境界。诗人通过"图书"与"莲华"的意象,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元宵节的喧闹反衬出静修之地的可贵,通过"厌繁华"到"爱图书"的转变,生动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闹中取静"的生活智慧和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诗中"绚眼"这个词用得尤其巧妙,既形容书籍精美令人目不暇接,又暗示精神世界比物质繁华更吸引人。
陈世崇
(1245—1309)宋抚州崇仁人,一作临川人,字伯仁,号随隐。陈郁子。随父入宫禁,充东宫讲堂说书,兼两宫撰述。后任皇城司检法。为贾似道所忌,遂归。入元不仕。有《随隐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