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门秋月

扁舟晚泊峡门秋,冷月寒山色欲浮。
掩映荻花窥石壁,参差枫叶隐飞楼。
清猿唤破三生梦,白露重添一段愁。
吹彻玉笙银汉曲,乘风八翼到丹丘。

现代解析

《峡门秋月》是一首描绘秋夜江景的七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漂泊中的孤寂与超脱的向往。

前四句写景:
诗人傍晚停船在峡门(险峻的峡谷入口),秋意浓重。冰冷的月光照在青黑的山上,山色仿佛要浮起来一样,营造出空灵又带寒意的氛围。月光下,芦苇丛的影子投在石壁上,枫叶高低错落,隐约露出远处的楼阁。这些景物描写动静结合,既有月光山色的宏大,又有荻花枫叶的细节,画面层次丰富。

后四句抒情:
突然传来清亮的猿啼,打破了诗人的沉思("三生梦"指对人生的感慨),夜露渐浓更添愁绪。此时诗人吹起玉笙,曲调高远仿佛能传到银河,幻想自己乘着八翼(传说中仙人的翅膀)飞向神仙居所"丹丘"。这里用猿声、白露强化孤寂,又用笙曲和仙游的想象寻求解脱,形成现实与幻想的对比。

全诗精髓:
1. 矛盾的美感:冷月寒山是压抑的,但"色欲浮"又让画面轻盈;猿啼露重显愁苦,玉笙银汉却充满希望,这种张力让诗歌耐人寻味。
2. 漂泊者的心灵图景:诗中"扁舟晚泊"暗示羁旅,景物由实到虚(从枫叶到飞楼再到银河),反映诗人从孤独现实到精神超脱的过程。
3. 音乐的力量:结尾的笙曲是转折点,把秋夜的凄凉转化为对仙境的向往,说明艺术能带人暂时超越苦难。

普通人读这首诗,既能感受到"月夜江枫"的直观美景,也能体会到那种"现实很丧,但心里仍有诗和远方"的复杂情绪,这正是古典诗歌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