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岭 其一
此岭九十里,所历颇险恶。
两夫舁一兜,袅袅竹竿弱。
片篷圆幕天,尺板危垫脚。
所见高一头,有美自呈跃。
岭转初螺旋,崖断忽瓜削。
曲则蚁穿珠,窄作鼠入角。
陡则马蓦坡,藏则蛇赴壑。
进则鸟道争,退则蚓行却。
溪回路已穷,林转山又廓。
峰峦递显藏,隐现随起落。
肩舆升降间,一一归领略。
景色真难名,可喜又可愕。
两夫舁一兜,袅袅竹竿弱。
片篷圆幕天,尺板危垫脚。
所见高一头,有美自呈跃。
岭转初螺旋,崖断忽瓜削。
曲则蚁穿珠,窄作鼠入角。
陡则马蓦坡,藏则蛇赴壑。
进则鸟道争,退则蚓行却。
溪回路已穷,林转山又廓。
峰峦递显藏,隐现随起落。
肩舆升降间,一一归领略。
景色真难名,可喜又可愕。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翻越险峻山岭的惊险旅程,读起来像在看一部冒险电影。
开篇直接点明这座山岭的凶险——90里山路危机四伏。作者用"两夫抬竹轿"的细节,让我们看到古人翻山的真实场景:颤巍巍的竹竿撑着圆形布篷,脚下只有一尺宽的木板,坐着都怕掉下去。
最精彩的是中间用动物作比的"五连拍":山路转弯像蚂蚁穿珠,狭窄处似老鼠钻洞,陡坡如烈马扬蹄,隐蔽处若游蛇入谷,进退时则像小鸟争道、蚯蚓蠕动。这些比喻把抽象的山路变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能听见轿夫的喘息声。
当以为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又见新天地。山林像变魔术般忽隐忽现,坐在摇摇晃晃的轿子里,反而能把变幻的风景尽收眼底。这种"坐过山车看风景"的体验,既让人心跳加速又充满惊喜。
全诗妙在把惊险化成诗意,明明是艰苦的行程,却写出了探险的乐趣。那些让人腿软的山路,在作者笔下都成了大自然的艺术创作,最后留下的不是疲惫,而是"又惊又喜"的难忘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