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简单而美好的生活场景,核心思想是“知足常乐”。
前两句(“得意即为适,种花非贵多”)直接点明主题:人只要感到快乐就足够了,种花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内心的满足。诗人认为,真正的舒适来自心境,而非物质的堆砌。
中间四句(“一区才丈席……闲招月色过”)用具体的画面展现这种生活态度: - 虽然花园只有小小一块(“一区才丈席”),但藤蔓自然生长,满眼绿意(“满目自云萝”),说明简单中也能充满生机。 - 安静时能听到鸟鸣的快乐(“静听禽声乐”),闲暇时还能邀请月光作伴(“闲招月色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敏感和享受。
最后两句(“期公在康济,终奈此情何”)略带感慨:虽然希望朋友(“公”)能成就大事业(“康济”),但面对这样闲适自在的生活,谁又能抗拒它的魅力呢?这里隐含一种对世俗功名的淡泊,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平凡中的诗意:诗人把种花、听鸟、赏月这些小事写得充满情趣,让人发现简单生活的美好。 2. 对比与选择:通过“小花园”与“大事业”的对比,强调内心的满足比外在成就更重要。 3. 语言自然:没有华丽辞藻,像聊天一样娓娓道来,却让人感受到宁静的快乐。
它提醒我们:幸福不必复杂,学会欣赏身边的小确幸,或许才是生活的真谛。
程颢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