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金陵(今南京)的历史沧桑与自然风光,同时寄托了对友人张汉臣的期许。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历史与自然的交织
开头四句用"兴废满目中"点出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的厚重历史,而青山静默、江流东去的画面,暗示时间永恒流逝。这里用"澹无言"形容山峦,赋予自然一种看透人世变迁的智者形象。
2. 秋日送别的诗意场景
中间四句转入送别场景:朱雀桥边的高楼、秋风中的野笛声,构成典型的金陵秋色。诗人建议友人用琴声送别飞鸿(象征远行),这个画面既风雅又暗含"志在四方"的祝福。
3. 对友人的仕途期许
最后四句转为劝勉:用"柏台"(御史台)、"貂荐"(官员服饰)暗示仕途前景,但强调真正的为政之道("经济理")在于重用贤才。这里没有说教味,而是把治国理念融入对友人才能的肯定中。
诗的核心魅力在于:
- 用"青山看江流"的永恒视角,稀释了历史兴亡的沉重感
- 送别时不写离愁,反而用"弹琴观飞鸿"营造开阔意境
- 最后的政治劝勉自然不突兀,与友人"能诗琴"的雅士形象巧妙结合
全诗像一幅水墨长卷,既有宏观的历史地理,又有细腻的送别情谊,最后回归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层次丰富却不晦涩。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