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为悼念一位高僧(护国上人)而作,通过今昔对比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开篇:过去为高僧超脱尘世("三身净"指佛家纯净的境界)而欢喜,如今却为他陷入漫长轮回("万劫长")感到悲伤。后两句说高僧不该归于象征死亡的北斗星方向,而应往西方极乐世界,隐含对逝者的美好祝愿。
中间四句用生活细节刻画物是人非:高僧留下的舍利子被信徒供奉,袈裟由弟子继承,但曾经用过的药碗边只有老鼠爬行,旧绳床上结满蛛网。这些具体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高僧离去后的寂寥。
最后四句写纪念与怅惘:人们建起佛塔("千花塔")供奉舍利,但草堂已空。结尾用"支公"(东晋高僧支遁的典故)代指护国上人,发出"神理茫茫"的感叹,既是对高僧去向的思索,也透露出对生死奥秘的困惑。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悲""不应""空留"等词语,以及鼠虫、蛛网等意象,让哀伤之情自然流淌。杜甫将佛家思想融入生活场景,让抽象的生死命题变得可感可触,这正是唐诗"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