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傍晚投宿古寺,次日清晨匆匆启程的场景,充满旅途中的孤寂感和对归途的迫切心情。
前四句写古寺夜宿:黄昏时分来到一座古老寺庙,幽深院落里只有一盏孤灯亮着。寺内水道边长满高大的杉树,秋风吹过走廊,枯叶沙沙作响。这里用"一灯明"和"败叶鸣"的细节,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后四句写清晨启程:山间的云雾仿佛在挽留("留别偈"是佛家的告别偈语),但公务在身必须赶路。通往罗源的路漫长遥远,天还没亮就坐着轻便轿子出发了。"王事速归程"点明这是公务出行,"迢遰"和"晓行"则突出了路途艰辛。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情绪的对比:一方面是古寺夜宿时的静谧孤独,能让人暂时停下脚步;另一方面是清晨不得不继续赶路的匆忙,暗示着人生中身不由己的奔波。诗人用寺庙的宁静反衬出旅途的劳顿,让读者感受到古代官员出差时"人在官途,身不由己"的真实状态。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